聘婷婀娜的身姿,直抵人心的力量。9月12日—13日晚,大型舞剧《金陵十三钗》在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震撼上演,两天两场演出场场爆满,上千名观众齐聚歌剧厅,在肢体语言与艺术叙事的交织中,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舞台呈现:以“舞”塑魂,再现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
大幕开启,低沉的音乐与昏暗的灯光交织,炮火声四起,顷刻间墙塌了,城破了。舞者以佝偻的姿态、颤抖的肢体,勾勒出战争阴影下百姓的恐惧与无助,一幕幕让人悲痛不已。短短几分钟,再现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不少观众湿了眼眶。
大型舞剧《金陵十三钗》讲述了1937年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后,发生在一群藏在学校的女学生和一群躲避战火的秦淮歌女之间的感人故事。该剧将一群女学生和秦淮歌女设定为主要表达对象,将她们之间的感人故事作为戏剧冲突的主导线索,通过女性视野、女性情怀、女性感悟三个侧面呈现出那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沉稳的玉墨、明艳的红菱、青涩的豆蔻……舞台上,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女性,重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危难时刻,这群秦淮歌女放下个人生死,顶替豆蔻年华的女学生参加日军“庆功宴”,共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主创心声:以“情”创艺,解读悲壮背后的艺术力量
13日下午,两场演出间隙,扬州运河大剧院举办了精彩的主创主演见面会。大剧院特别邀请到了舞剧《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背后的核心创作力量,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揭开舞剧创作的“幕后故事”,让观众读懂“悲壮震撼”背后的艺术匠心与情感内核。
“这部舞剧改编自经典IP,最难的不是讲清楚故事,而是如何用肢体语言去书写历史的痛与人性的光。”执行编导谭毅斌说,这就要找到独一无二的深刻且准确的舞蹈,超简单的讲故事,直达情感和精神的本质,让观众能从音乐的起伏和动作的气韵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悲悯与力量。“成功的改编,必将使舞蹈本身成为独立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仅仅是一个IP的舞台复制品。”
剧中的舞美细节,提高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其中,“漫天飞舞”的城砖是这台舞剧的舞美灵魂。“城墙本身就是南京城历史的一个象征。108块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字的城砖,承载了民族记忆,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惨痛的历史。”执行编导谢丽莉说,砖墙元素在舞剧中发挥了一个关键的叙事功能,是用来串联整部舞剧故事发展的一个视觉线索。舞剧里面有城墙被攻破,城砖漫天飞舞的场景,它是象征着一座城市的坍塌,同时在学校,墙体变成了一个“人”字形,如同庇护歌女和女学生们的屋顶。这些形态变化,不仅创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推动了叙事的发展,观众能够直观地理解剧情的发展脉络。
此外,玉墨、红菱、豆蔻、少佐、书娟、戴教官等角色的演员也在现场与大家近距离交流创作心得,分享角色背后的故事。这些分享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舞剧的“震撼”不仅来自舞台呈现,更源于创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
观众共鸣:以“史”为鉴,传承共存共爱的高贵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3年,由扬州市歌舞剧院与大地音乐文化传播、日光同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的舞剧《金陵十三钗》在扬州运河大剧院震撼首演,今年再次在扬州上演,通过对“十三钗”各个女性形象的塑造,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与日本法西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这种环境之下女性的柔美、人性的光辉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十三个秦淮河女子,演绎出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在剧中弘扬着中国人共存共爱的高贵精神。
两天两场演出,上千名观众走进剧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带着孩子的家长,也有年轻的学生。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场,他们的掌声与泪水,印证了舞剧传递出的强大感染力。